李长炙,男,32岁,汉族,籍贯辽宁省大连市,现为北京大学医学部博士后,是一位在生物医学领域兼具深厚学术积淀与创新能力的青年科学家。他自2011年开启学术生涯,先后在四所国内顶尖高校完成系统的学术训练:本科就读于大连大学(2011-2015),奠定生物学基础;硕士阶段于辽宁师范大学(2015-2018)深耕功能基因与免疫分子领域,聚焦七鲲鳃这一模式生物,揭示脊椎动物适应性免疫系统的演化规律;博士期间进入哈尔滨工业大学(2018-2022),转向疾病分子机制研究,以铁死亡调控机制为切入点,探索其在疾病治疗中的潜在应用;2022年至今,在北京大学医学部博士后阶段,他进一步将研究方向拓展至表观遗传学与肿瘤精准治疗领域,致力于开发新型基因编辑技术并解析DNA损伤修复的分子机制。
李长炙的研究始终围绕生命科学的核心问题展开,兼具基础探索与转化应用的双重价值。在硕士阶段,他以七鲲鳃为模型,系统研究了功能基因克隆与表达、免疫分子进化及适应性免疫起源。其成果不仅填补了低等脊椎动物免疫系统研究的空白,还为理解人类免疫系统的演化提供了重要线索,相关论文发表于《Developmental & Comparative Immunology》(IF=3.63),揭示了七鲲鳃HMGB1蛋白在炎症反应中的关键作用。博士期间,他聚焦铁死亡(Ferroptosis)的分子机制,发现LKBI-AMPK信号轴通过抑制脂肪酸合成负向调控铁死亡,这一突破性成果发表于《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》(IF=38.104),为癌症、神经退行性疾病等铁死亡相关疾病的靶向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。博士后阶段,他进一步将研究拓展至表观遗传学前沿,主持开发新型表观基因组编辑系统,探索其在罕见遗传病精准治疗中的应用;同时,深入解析表观遗传调控与DNA损伤修复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,相关研究已申请国家级项目资助,并有多篇论文进入投稿或预发表阶段,展现出极强的学术前瞻性。
他目前主持两项国家级科研项目: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面上资助(2023M730127,8万元)聚焦新型表观编辑器的开发及其在神经印记疾病治疗中的应用;特别资助项目(2024T170040,18万元)则通过高通量筛选技术挖掘表观效应因子,推动遗传疾病治疗的精准化。此外,他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(32071410,58万元),研究光化学遗传学法在药理体组装机制中的作用,为药物递送系统的优化提供新思路。
李长炙的科研成果以高质量论文为载体,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显著影响。其论文总影响因子超40,被引次数持续增长,尤其在铁死亡领域的研究已成为后续学者频繁引用的关键文献。此外,他积极参与学术交流,多次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中展示研究成果,与多所高校及医疗机构建立合作网络,推动基础研究向临床应用的转化。
|